找尋感動生命的質樸藝術───專訪涵藝術負責人林暄涵

來源|焦點藝術、撰文|Li Yiyi李依依

媒體專訪

5/15/2015

岑龍,么妹子,油彩・畫布,100x50cm,2014。

位於台南安平區運河旁的國際藝術經紀公司「涵藝術」,自2009年12月成立,目前已經邁入第六年,負責人林暄涵(Metra Lin)推廣藝術的角度相當具有個人堅持,她不迎合主流,不推討喜的作品,而是持續找尋與推廣一種能夠讓觀者感到反璞歸真的藝術品,這幾年走來,事實證明了這項理念所引發的共鳴。

目前涵藝術代理的藝術家主要來自中國、日本、烏克蘭,其各自的民族特色都很強烈,在藝術市場中,透過這些不同地域的當代藝術,透過引介這些深具特色與個性的藝術創作,提供袷藝術變好者與收藏家們更豐富的藝術視野。

問:涵藝術成立多久了?

林:2009年12 月成立,已經滿五年要邁入第六年。一直以來,涵藝術的理念是:推廣讓人反璞歸真的藝術品!其實會開始做這件事情,是因為十多年前被中國藝術家岑龍的一幅作品《遠方》感動,當時他的作品完全没有在商業市場上流通,深入了解他的為人品行及藝術背景後,覺得他是一位被忽略的優秀藝術家,因此就一直想要協助他,也想推廣這樣的藝術作品,於是開始把他的作品帶到商業市場,同時除了岑龍之外,也展開了與其他藝術家的合作。

涵藝術長期以來所經營的藝術品都不是商業市場上所謂的「主流」,這些作品不搶眼,但是很樸實氣質好,就像輕輕吟唱著的一首歌,或是暗夜中發出微光的小星星。我本身做為藝術推廣者的角色,自己撰文、出書,從來沒有去看商業市場是如何操作,反而堅持從自己的角度,挑選自己喜歡的藝術家、喜歡的作品。

問:目前涵藝術的經營方向為何?

林:雖然我們身處台灣,卻是走比較國際化的路線,當然也不是經營國際藝術家就稱為「國際化」,而是我們同時也打算把藝術家們推向國際。前幾年在做扎根的努力,為每一張作品尋找藏家,我們不透過炒作,而是透過文字的解讀讓藏家能夠真正理解作品。很多客戶的第一張藝術品收藏都是從涵藝術入門的,這些客戶群其實並非沒有經濟實力,可能只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對的作品。

我將涵藝術定位為「藝術經紀公司」,而非「畫廊」,主要扮演的是經紀人的角色,致力於藝術家的推廣。剛開始起步時,要與其他同業一起合作是比較困難的,我們索性自己來推動,我也親自著手撰寫文章,總覺得,樸實但是有深度且耐看的藝術作品,慢慢會與觀者產生共鳴,會讓人有所感動,達到心靈富足的境界。

岑龍,么妹子,油彩・畫布,100x50cm,2014。

問:挑選藝術家的角度?

林:就像前面所說的,我喜歡樸實的、沒有受過商業污染的藝術作品,比如烏克蘭就是一個比較樸實的國家,我們經營了多位比較年輕、較具有實驗性的,多數畢業於哈爾柯夫設計與藝術學院的烏克蘭籍藝術家。日本部份,我們經紀的藝術家林靖子的作品靜謐低調,在台灣推廣的很成功,幾乎95% 的作品都已經售出。他們的個人風格特色和個人語彙都比較強,能夠引起共鳴。

此外,道幾年來我一直想做西班牙藝術家,西班牙的文化底籍深厚,而且我個人很喜歡西班牙的色彩與造型,因此明年開始會引進西班牙藝術家的作品。除了平面作品之外,也想要引進比如立體或攝影作品,但還是要以緣分為主,因為我必須能感動,有了熱情才能寫得出文字,才會想經紀。

問:如何向藏家推薦國外藝術家作品?藏家的接受度又為何?

林:一開始的確不容易,因為有文化差異。但是藏家透過解說慢慢地理解了作品,進而變成涵藝術的朋友,這往往會讓我產生一種幸福的感覺。比如中國藝術家岑龍的作品,感動了很多人,而且五年前到現在價格也不同,作品供不應求,為了讓更多人能收藏,我們還推出版畫作品。我們經營的作品,氣質都比較低調,當然不可能企望每個人都喜歡這樣的風格,但是著重於心靈感受的收藏家們,應該都會滿喜歡我們推廣的藝術作品。

間:今年畫廊的主要活動與推動重心為何?

林:今年開始會朝歐洲參展,未來也計劃想在紐約設立分公司,在國際推廣上加強努力。無論任何事業,我認為都必須有中心思想,並有個人的堅持,事業才會做得久,就像我們長期以來重視藝術作品中,那股反璞歸真而創造真善美境界的力量。

2015 焦點藝術李依依